今天上電影欣賞,老師放了一部大陸片子,是張藝謀導演的片子
時間已經有點久遠,是三、四年前的片子了,主角是還很青澀的章子怡
那是一個陜西偏遠的山區,關於一個村裡最美的姑娘,愛上了
城市裡來的老師的故事有點芭樂的劇情,卻在他的拍攝下,有了感動
那樣因為愛一個人的執著,不顧一切奮不顧身的前往,不怕任何困難
當我看到她為了心愛的人,織上那一塊教室落成的紅布,小心翼翼的
當我看到她為了心愛的他,織上那一塊最後的最後的布,小心翼翼的
那樣的執著,讓我動容,即使多次我們因為她的傻勁而笑了
但是許多時候,還是因為她的傻,給動容了,不過是愛上而已
她卻用盡了全力,一輩子,就聽著他的讀書聲,就那樣堅信的
他的讀書聲是這是上最好聽的聲音,即使他離開了,也這樣相信。
他對兒子說過,妻子當年為教室知的那塊紅布,讓他在上課時
總想起她身上的那件紅色棉襖,所以即使時光飛逝而過40年
他仍不肯人將它拆下,我看見他對她,單純又深刻的愛;
而她,為他織下的最後一塊布,即使他不可能再告訴她任何話
但是相信,她對他深深的愛,他是懂得,當那一塊布蓋過他身上時
他在人生的最後,依舊有妻子的愛......
老師以著很專業的角度,為我們解說這樣只花了50萬美金就拍出來的片子
但是即使老師不說,我們也了解這是一部多麼有深度的電影
而更因為他的深度,和低成本,更顯得導演的能力,但是
上了幾次課,老師一再提醒我們的是,一切的技巧都是可以辦到的
但是一部片的成功與否,並不只是技巧,一部片的成功
是因為導演的內涵,導演有多少東西都會在你的作品上呈現出來
而所有的電影,是不該分成商業或是藝術性電影的,因為誰說
藝術就不可以兼顧著商業呢?如果電影沒有觀眾,怎算是成功?
電影就是因為有電影加上觀眾,所以成立的,如果只是一部
沒有人看得懂的電影,那無法傳達意識,又怎能說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呢?
如果沒有觀眾,那又為何要拍電影?電影不就是要有觀眾嗎?
其實我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,也像老師說的,這些話
都可以套在別的事情上面來說,就像音樂好了
流行音樂和非主流音樂這樣的分類,好像流行音樂就比較低下
卻沒有想到,做音樂不就是要給人家聽?如果沒人聽就是藝術嗎?
誰又能說流行音樂或是所謂的商業性電影就不是藝術了呢?
張藝謀的這部電影,是藝術嗎?我想是的,但他有市場嗎?
是的他有,所以誰說商業電影就不是藝術?誰說?
流行音樂又哪裡比較低下呢?是不是加上商業或流行兩個字
就是不好?我想這是我們這些追求流行又反流行的矛盾人們的迷思......
- Oct 04 Tue 2005 21:30
張藝謀--我的父親母親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